四川国际博览集团

西博会

(86)28-63909090

四川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时间:2024-02-01

2024年2月1日(星期四)15:00,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铁路机场办主任张勇及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省能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川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石祖义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怡主持新闻发布会。下面,我们为您分享本次新闻发布会实录——


1


主持人 黄怡: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企改革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我省国企改革发展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铁路机场办主任张勇先生,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先生,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先生,省能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先生,川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石祖义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首先请张勇先生作介绍。

张勇:

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见面,交流四川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四川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我们以实施“1+6”重大专项改革为牵引,在交通、环保、旅游、民航等领域深化重组整合,先后组建了蜀道集团、省生态环保集团、安逸酒店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有力支撑了全省重大战略实施。新组建的蜀道集团成为省属第一户世界500强企业。

给大家介绍几个最新的数据,蜀道集团2023年完成投资1969亿元,营收2660亿元,利润115亿元,上交税费104亿元,高速公路、铁路在建及通车总里程分别突破1万公里、6400公里,为建设交通强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想这一点,大家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川煤集团通过改革重整“涅槃重生”,资产负债率由134.7%降至75.3%,为全省电煤保供提供有力支撑;川航集团与南航、东航等签署川航股份120亿元增资扩股协议,首期到位资金60亿元,为四川航空尽快走出困境、助力四川“决胜空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一批长期制约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连续两年获评A级。具体讲,取得了“三个明显成效”:


2


一是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将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三重一大”决策实现制度化、清单化、规范化,党组织前置清单完成率达100%,集团董事会“外大于内”达100%。就是外部董事大于内部董事,占比达到了100%。推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强化清单管理,建立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体系,健全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

二是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省属国企在“六大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同比增长20%,组建28支科创基金、总规模达427.7亿元,主要投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比如,川投集团发起设立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布局,部分重点企业投资建设水、风、光伏和抽水蓄能、燃气发电项目近200亿元,华西集团推进西南地区首个零碳示范园区建设,等等。

三是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的成效。市场化经营机制普遍建立,省属国企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成率达100%;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占比达到99.5%;省属国企实现全员绩效考核全覆盖,193人因考核不达标被转岗、待岗、降级。85户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其中,四川路桥、华海清科等5户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董事会行权履职能力持续提升,省属国企集团层面配备外部董事48人,766户子企业建立董事会、661户实现“外大于内”。

正是由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全省国资国企内生增长动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总体来看,2023年国有经济运行呈现4方面亮点。

一是企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再上台阶、达1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省属国企资产总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二是经济效益再创新高度。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省属国企营业总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总额再创新高,达143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省属国企利润总额301亿元,同比增长15.4%。

三是发展质量塑造新优势。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收入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6.5%,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运行效率显著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8.2万元/人,同比提高4.5万元/人。债务风险可控,平均资产负债率68.4%,没有发生重大的违约暴雷事件。有一些中低风险的,通过各方面努力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化解,或者是正在化解的路上。

四是增长动能实现新提升。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持续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5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省属国企2253亿元,同比增长12.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投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省属国企91.7亿元,同比增长28.9%。

这是去年国有经济运行呈现的四个亮点,给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四川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出台实施方案,进行系统部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一是功能性改革任务。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主要是聚焦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结合全省产业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比如,在产业引领上,要围绕全省“六大优势产业”,继续加大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交通等3个未来产业。


3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这是企业活力的源头,作为本轮改革的重头戏,要继续抓深抓实抓好。主要是持续巩固深化前一轮三年改革行动所取得的成果,重点解决“从有形到有神”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持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来运营。比如,在公司治理上,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董事会治理机制,加强外部董事履职能力建设,真正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

三是“一企一策”改革任务。这是我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四川在总结过去历次改革,特别是上一轮三年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四川国有企业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鲜明提出来“一企一策”,增强针对性,强化指导性。总体上是按照“强党建、补短板、壮筋骨”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19户省属企业进行了逐一研究分析,按照分类改革、“一企一策”要求,将企业划分为投资运营、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现代服务四个大类,分类分户、逐一明确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既突出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问题,又贯彻落实中央对新一轮改革的部署要求,真正做到两句话“规定动作有创新,自选动作有个性”。

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主要是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打造一批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围绕这“四新”来塑造和打造现在的新国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借此机会,我先简要向记者朋友们作一个通报和介绍。谢谢大家!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张勇先生。下面请记者提问,请提问前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4


新华社记者:

我是新华社记者,刚才张勇副秘书长的发布中提到企业改革是不断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请问四川的省属企业在2023年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2024年重点经济工作有哪些打算和措施?谢谢。


5


冯文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说,2023年,通过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发展动能持续释放,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省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位列全国第5、第7、第3位,创历史新高。特别我们的利润是1400多亿,创历史新高。前面是广东和上海,非常不容易。

具体来说,企业发展取得4个方面成效:一是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省属企业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主引擎”作用,加速投资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成自宜高铁等重大项目竣工投运,岷江航电枢纽、九绵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成达万高铁、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去年,包括蜀道集团在内,共建成了600多公里高速公路,全省通车里程9800公里,建成铁路500多公里,非常不容易。全年完成投资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了11%,投资总额增速高于全省6.6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省“科改示范企业”“双百企业”均达到10户、居西部省份第一。加快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14项技术国际国内领先,特别是2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川投集团联合东方电气研制的国内首台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投产发电。我去现场看了,距离“9·5”地震的震中不远,川投集团和东方电气联合花了几年的时间攻克难关,首台150兆瓦级,非常不容易,突破了“卡脖子”工程,对全国和世界的水力发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6


三是开放合作走深走实。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川渝国资国企合作,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累计成交金额2777.9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6支子基金、9支储备子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其中落地近100亿元。围绕“五区共兴”战略,深化“国企市州行”,与雅安等8个市州新签投资协议165个、签约金额达到了5394亿元。同时,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全省国资国企对外承包工程及境外投资项目累计368个、合同总金额累计3622亿元,在中西部都是位居前列的。

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贡献突出。全省地方国有企业上缴税费1379亿元、同比增长14.2%,特别是省属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13.38亿元、同比增长12.9%,川投集团、能投集团和华西集团等6户企业还上缴特别利润10.61亿元。同时建立国企“1+1帮1”带县三级联帮机制。我们有39个相对欠发达县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我们有39户四川的本土企业,其中包括29户省属企业,还包括成都、宜宾在内的10户市州企业,比如五粮液、泸州老窖、长虹等企业,还有39户在川央企,共同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委王晓晖书记充分肯定。其中,新签约产业项目投资额500亿元,落地项目投资155亿元,组建振兴发展基金5.5亿元,投放优惠信贷3.65亿元,助力“四类地区”振兴发展。主动做好稳岗和就业工作,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吸纳各类人群就业3.2万人。去年全省,包括省属企业和地方企业,我们共提供了4.2万个岗位,最后吸纳了3.2万人就业,这当中也包括大学生。

2024年是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年,也是省国资委成立的20周年,我们着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加快实施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举措,今年省属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的考虑是“四同步两优化一稳定”。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解释,所谓的“四同步”就是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研发投入增速与全省国民经济增速同步,投资总额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步。刚才跟大家介绍了,我们投资按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个百分点来安排,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去年是4.4%。我们去年国企的投资增幅高于全省6.6个百分点,今年我们也要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基础上,按至少高于2个百分点来安排。“两优化”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优化。“一稳定”就是资产负债率整体保持稳定,资产负债率现在大概是67%左右,在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可控。

我们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提质增效稳增长,全力稳生产、稳经营、稳市场,狠抓项目建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重大改革成果,确保年底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刚才张勇副秘书长跟大家作了介绍,四川新一轮三年改革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近期将发布,我们今年将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加快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实施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三大行动”,提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力。

五是强化国资监管和服务,持续转变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的监管水平,积极主动服务企业所需,为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六是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建立完善覆盖企业战略、投融资、合规管理、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七是增强战略支撑托底功能,强化对民生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八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互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冯文生先生。请继续提问。

四川日报记者:

我是四川日报的记者,提升科技创新力是新一轮国企改革重要任务,我们也知道去年清华控股正式加入四川国资系统,带来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请问清华控股的承接工作现在进展如何,怎样把这些创新的资源用好?谢谢。


7


王诚: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能投集团承接清华大学校企——清华控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2021年末,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国资委的亲自指导下,清华大学把清华控股无偿划转到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国资委再注资到省能投集团,现在已经更名为天府清源。天府清源这个名字具有双重意义,传承了百年名校深厚底蕴的同时,是连接清华大学与天府之国的新纽带。

承接天府清源以后,我们按照“接得住、盘得活、发展得更好”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两个融合三个协同”,即:企业文化融合、干部队伍融合,京川总部基地协同、产业协同和科创协同,创新创造焕发蓬勃生机。

2022年6月8日,天府清源孵化培育的华海清科,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是四川省属企业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其研发制造的化学抛光机、超精密减薄机、湿法清洗机是集成电路的关键装备,已经做到了国内第一、全球领先。目前,该企业稳步发展,承接了国家重大项目,屡获行业的肯定。

博奥生物掌握全球首张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芯片,专注于基因的检测、耳聋筛查、中医药草本分子等领域,新生儿耳聋筛查已经超过了600万例。2023年,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正式启动,我们把博奥生物引入了凉山州普格县高原艾草种植基地,现在已经种植艾草1.5万亩,由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亲临指导,以技术加持,为托底性帮扶项目带来了质的飞跃,帮助了当地老百姓高水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微芯生物3个原创药品,2022年获得欧盟和日本准入认证,2023年进入了中国医保,特别是治疗糖尿病的西格列他钠,这个药已进入省医院,华西医院正在走流程,未来很多医院都要使用这个药,目前这个药是市面上副作用最小的特效新药。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更是省能投集团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发力,推动天府清源为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唱好成渝双城经济圈“双城记”赋智赋能。


8


一是建好科技创新平台。深化落实四川省和清华大学的省校合作协议,重点推进成都总部基地和“清华大学—省能投集团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促进高端科研人才、国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在川集聚成势。

二是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以天府清源为纽带,背靠清华、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支持华海清科、博奥生物攻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的“卡脖子”技术,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洁能源、绿色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一批前沿性技术研究,推动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在川落地转化。

三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华海清科、博奥生物在川建立分支机构,规划布局半导体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2个以上的现代产业链“链主”企业。

四是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全面整合天府清源信息技术资源,积极开展电源、电网、油气管网等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远程集控中心、智慧电厂等,为全川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能源保障供应。

我发言完毕。

主持人 黄怡:

谢谢王诚先生,请继续提问。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提问。刚才有提到新一轮四川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当中的功能性改革是最大的亮点,请问功能性改革的任务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又有一些什么具体的举措?谢谢。


9


张敏: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本轮改革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功能使命性改革就是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三个作用,即“产业引领、科技创新、安全支撑”三个作用,这既是本轮改革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还是我省的堵点,更是我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最难得的机遇。“三个作用”相互贯通、各有侧重,科技创新是根本,决定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产业引领是关键,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发挥好融通的带动作用;安全支撑是底线,在重要领域要发挥好兜底托底作用,提升战略安全保障能力。

我们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方向,拿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在产业引领方面,立足本地实际和发挥核心功能,推动地方国有企业紧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主责主业,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开传统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大力发展基础支撑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国企的核心功能。特别是今年,我们要深入实施“两个行动”,组建“三支基金”。“两个行动”包括开展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布局发展“6+4+3”产业体系。

“6”就是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确定的6个特色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产业;“4”就是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3”就是3个未来产业,即未来交通、生物芯片、元宇宙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更好承担功能性的使命任务,积极推进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组建省属企业科创投资基金、战新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并购投资基金,分别投向产业发展初期、中期和成熟期,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促进转型升级发展,这是我们今年重点要推进的,也是新一轮改革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要围绕“6+4+3”产业,建立“蜀创源”科创基地,加快国有企业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完善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用足用好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各项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对在原创技术研发及首台(套)装备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我们将在企业生产经营考核时予以特殊考虑。刚才冯文生主任介绍的川投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研发的150兆瓦冲击式转轮,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的应用场景在考核时会作加分处理。

还有蜀道集团矩形桩机械成孔设备就入选了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我们将在考核中予以倾斜。这对企业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我们对国有企业年度新增研发费用视同利润予以双倍加回,将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研发费用,将视同利润4倍予以加回,这些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我们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对一些技术领域的创新,我们要宽容失败,证明此路不通其实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大胆创新,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科技强省建设。


10


在安全支撑方面,把服务重大战略作为国有企业的使命责任,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把维护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对重要领域的支撑托底作用,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集中,切实发挥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张敏先生,请继续提问。

香港商报记者:

去年我们国内民航业持续回暖,请问四川省民航国有企业表现如何,接下来准备如何改革促进发展?谢谢。


11


石祖义: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也谢谢大家对民航业、四川航空的关心和关注。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疫情三年对国内国际民航业有非常大的影响,整个市场下降一半以上,但是2023年随着方方面面的恢复,整个民航业都逐步回暖,整体上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大概到2019年的105%。川航作为地方航空的代表,也是快速恢复。恢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经营指标来看,去年川航大概飞了59万小时,相比2019年增加了将近5万小时,相对2022年增加了一倍,2022年大概飞了将近30万小时。2023年,运输总周转量58.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200万左右,货邮完成32万吨,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05.5%、101.7%和118.7%,川航整体恢复水平优于行业水平。成都两场(双流、天府)去年吞吐量达到7492万,已经超过了广州,仅少于上海和北京。

第二,从核心市场来看。川航作为成都的主基地航空公司,2023年,在成都双流、天府两场投入的运力整体上应该是超过了很多公司,运力投入达到100架飞机以上,旅客运输量占成都市场的21%,全年旅客运输量3200万,航班总量较天府机场投运之前实现了翻番,在天府和双流机场投运的国内国际航班加起来有400多班次。

第三,从国际和地区航线来看。虽然2023年全球民航都处于回暖,但是国际这块还稍微相对滞后。2023年川航恢复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在全球通航30个城市,总共33条国际地区航线,每周的班次超过了160班,这个量就比较大。疫情前,虽然我们的航线条数比较多,大概50多条,但是班数也就是几十班,每周2班,最多3班。去年转场天府机场后,很多航线都达到了每周5班次和每天1班次,频次非常大,所以中转和出行非常好。国际的通达性,应该说从航点上几乎恢复到以前,如果从航班的频次和航班的便利来说,比疫情前有较大的进步。

第四,川航不断优化国际枢纽中转的衔接打造,吸引旅客来蓉中转,国际航班的中转比例接近30%,就是从全国各地来到成都中转,疫情前大概是10%左右,现在川航从成都出发有十条洲际航线,洲际中转比例大概是40-50%,就是全国各地来到成都再中转出去,到北美洲、澳洲、欧洲、美洲。这个变化很大,成都航空枢纽打造初见成效。2023年四川航空连续九年获评了CAPSE“最佳航空公司”,并成为成都大运会航空类独家官方合作伙伴,总的来看,四川航空恢复的情况相对良好。

正如刚才张勇副秘书长介绍国企改革情况时讲到的,为了帮助四川航空尽快走出疫情寒冬,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以全局高度统筹来安排推进四川航空的改革和发展,高瞻远瞩提出了通过增资扩股“化危机为机遇,以改革求发展”的整体思路,川航集团于2022年底引入五粮液集团增资50.48亿元,又于2023年底完成了川航股份120亿元增资,标志着川航专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川航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

简单报告三个方面。


12


一是持续强化航空运输主业引领。川航集团始终把服务国家和全省战略作为重大使命责任,将服务好整个社会人民大众的出行需要和美好出行作为我们神圣的使命,主要介绍一下服务方面的相关举措。一是持续推进“干支通,全网联”网络体系建设。这是民航系统着重打造的,把主干线国际航线跟一二线城市的支线织成运输网,在全行业试点,成都是试点的五个之一,效果非常好。优化商务快线和中转航网布局,继续积极恢复、新开、加密国际客运航线,在成都枢纽构建“五进五出”枢纽航班波,“五进五出”航班波也是天府机场为了打造枢纽而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所谓“五进五出”就是全天24小时分成五个段,连续进、连续出。第一个航班没有赶上,可以赶第二个航班、第三个航班,为中转提供便利,为的就是让旅客拥有“双流快 天府转”的便捷出行体验,目前经天府机场中转国内跨航司的川航旅客都可以享受到“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服务;“跨航司”,就是所有航空公司之间都可以中转,不再重新值机、安检、交接行李,旅客出行的便利度非常好。二是国际地区航班也在去年年底建设了国际中转流线,实现国际-国际(无托运、行李直挂)的中转旅客在隔离区内的航班转乘;今年1月16日,川航6个国际航班正式启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通程航班”监管模式,旅客最快的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国际转国际的通程值机。原来没有通程值机,最快都要2小时甚至400分钟,现在我们最快可以20分钟完成,效率大大提生。三是关于服务方面,川航将升级打造“移动端”、“无忧出行”高端旅客、“从蓉转”中转、“真情客舱”、“中国元素四川味道”航空餐食、95378“有梦就出发”6张名片,梳理“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权益矩阵,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金熊猫品牌生态圈。为什么叫金熊猫?川航在36年前就成立了金熊猫,熊猫飞机、熊猫航线、金熊猫的系列产品,持续擦亮“四川航空”这一靓丽名片。

二是做优做强“航空+”相关多元产业。川航集团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文旅、航空教育等相关多元产业,尤其着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目前,川航集团旗下航空维修板块已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依托航空物流,积极布局“客改货”这一新兴产业。“客改货”就是客机用到16年、20年左右,我们根据成熟的技术把它改成专业的货机,实现民航飞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使用。2023年川航已交付国内首架空客A321客改货飞机,已经投入使用,现在这架飞机已经运行了两个多月,运行非常好。未来川航将在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维修、航空制造、智慧民航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三是持续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省国资委的指导下,川航集团以股权多元化改革为契机,将专项改革成果全面融入公司治理,通过对子企业差异化授权、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推广中长期激励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持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形成权责明晰、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催生企业内生动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省委省政府和国资委对我们的定位——“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综合性航空产业投资集团的发展目标。

再次谢谢大家对四川航空的关爱,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乘坐四川航空,四川航空将竭诚为你们提供安全、便捷、舒心和最好的服务。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黄怡:

谢谢石祖义先生。最后一个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大家非常关心如何守好财富、看好家底。请简单介绍我们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的有效举措。谢谢。


13


冯文生: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何监管好、守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共同财富,是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重大使命和责任。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要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要部署要求,四川省国资委以“三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为抓手,不断改进和优化监管方式和手段,立足“五个聚焦”、创新“六大体系”、把握“四个推进”,形成了具有四川监管特色的鲜明做法和举措,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和兄弟省市国资委的肯定和关注。今年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北京召开了2024年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我代表四川省国资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四川在国资监管方面的做法得到了高度认可。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发挥专业化监管优势,提升国资监管针对性精准性。牢牢把握省国资委直属特设机构的“特”性,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聚焦优化投向管理、强化财务监督、鲜明考评激励等5个方面持续用力,构建起具有出资人特色的专责专业监管体系。比如,在考核方面,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导向,推动考核与财务联动核查,透视企业营收利润报表,挤干企业申报业绩“水分”,亮出实绩“干货”,对企业违规融资、违规担保、空转贸易产生的虚假收入,坚决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剔除。去年我们有2个省属企业存在虚假贸易,我们核实以后坚决予以剔除,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严肃追责问责,效果非常好。

二是创新体系化监管模式,提升国资监管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立足构建“三位一体”监督格局,围绕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持续完善穿透式监测预警、数智化在线监管、出资人责任追究等“六大体系”,形成具有出资人特色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模式。比如,在企业领导人员考评方面,我们创新构建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一企一策”对省属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从领导力、管控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52项评价指标体系,画出每个企业综合经营能力的“雷达图”,直观呈现企业经营综合状况“仪表盘”,形成领导班子胜任力指数,“一企一策”开出补短板、强弱项的良方。这项工作是今年年初我们按照省政府黄强省长的要求,从2022年开始对监管的18户企业的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情况,建立52项指标,进行精准“画像”,“画像”的相似度达95%以上。我们向相关省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报告,他们都高度认可。

三是夯实法治化监管根基,提升国资监管规范性有效性。坚持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依法监管、依法治企和全面从严治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一体推进,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比如,我们统筹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将巡视巡察“政治体检”与纪检监察日常监督、审计“经济体检”有效衔接,创新推进“巡纪审”三联动,对巡视巡察发现问题突出的企业,点对点迅速跟进专项审计。去年,省委对国资国企开展了“1+15”巡视,“1”是省国资委机关,“15”是15户省属国有企业。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立即跟进审计,与省纪委进行巡审联动,对审计中发现的线索移交纪检部门查处。去年通过“巡纪审”三联动,追缴各类违规资金近2000万元,党纪政务处分105人,通报批评、约谈提醒213人,移送问题线索20件,移交司法3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在监管中服务好企业改革发展,在服务中提升监管效能,持续开展“真情服务、助企发展”活动,进一步改进优化监管方式和手段,紧盯“三重一大”、项目投资、融资担保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完善出资人监督、企业内部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等监督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水平,切实守护好国有资产的安全。

我就介绍这些。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冯文生先生。谢谢今天的各位发布人,会后大家如果还有关心的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也可以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返回列表